化工企業生產、加工、儲存的化工原料、化工中間產品具有高度的易燃易爆性和有毒性,發生火災或泄漏事故后易發生火災或泄漏事故,擴散的范圍大、速度快,一旦發生火災或泄漏事故,導致大面積、多火點等形式的燃燒。
因此,化工企業不可有絲毫的麻痹大意和僥幸疏忽,要制定嚴格的安全防范措施,配置齊全個人防護用品,才能減少或杜絕發生火災、爆炸、泄漏事故的機率,確保企業安全生產,防止給周邊地區群眾帶來危害。
1.做好規劃設計,提高準入門檻
(1)城市總體規劃應考慮化工企業的特殊危險性,應單獨劃分區域建設,周邊不宜再設置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或重要公共建筑。要加強對小型企業建設項目立項審批、工程設計、安全評價、項目施工、設備安裝調試、試生產等環節的安全監管,嚴把安全審查關,嚴防規模小、技術含量低、達不到安全生產要求的企業進入市場。
(2)根據工廠各組成部分的火災危險性類別、生產特點及生產流程,將全廠的工藝生產裝置、儲罐及其他建筑物、構筑物分區集中布置,做到安全合理,減少相互影響,有利防火和滅火,同時解決建筑耐火等級和防火間距不足的問題。
(3)在化工企業的新、改、擴建中消防機構要抓好項目前期可行性論證、選址和施工圖紙的建筑設計防火審核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消防技術規范規定審核圖紙,加強施工過程中的現場監督,在驗收過程中要嚴格標準,發現問題決不放過,把好建設關杜絕先天隱患的發生。
2.加強從業人員培訓
(1)企業內部員工要熟悉原材料性能,采購時保證原材料質量,把好質量控制關。有的原材料或成品含有雜質時,會給以后的生產或儲運過程留下事故隱患,因此對原料要慎重使用,領發原料專人負責,嚴格制度,配料時應采樣化驗分析,除去有害雜質,保證原料的純度。
(2)嚴格掌握原料的配比。催化劑對化學反應影響很大,如果配料失誤,多加了催化劑,就有可能發生危險。可燃、易燃物質與氧化劑進行反應的生產,應盡量控制氧化劑的投料量。
(3)防止加料過多過快。在化學反應中,投料要有一定的速度和數量,否則可能引起劇烈的化學反應,造成跑冒物料,甚至發生火災爆炸。液化氣體和易燃液體應按設備容積的50%裝料,過量則有發生設備或容器爆裂的危險。
(4)嚴格控制溫度和壓力。反應物料都是在適當的溫度下進行反應,如果超溫,反應物就有可能分解著火或發生爆炸。化學反應在升溫過快、過高或冷卻降溫設施發生故障時,可能引起劇烈反應,發生沖料或爆炸。。
(5)嚴格按規程操作。對化工企業的各類人員進行嚴格的內部崗前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就要使受訓人員熟悉所在工段生產工藝流程,了解原材料性質和設備特點,熟練掌握操作規程,保證在出現險情時能夠迅速處理,同時也要教訓員工加強責任心,減少和避免因操作失誤引發的事故。
(6)加強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化工企業的火災爆炸事故危險性遠高于一般單位,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有一支素質高、業務精、戰斗力強、保障有力的安全管理人員隊伍,他們必須經企業內部崗前培訓合格,熟悉各工段的生產工藝流程,熟悉掌握各工段一般事故的處置程序和方法,對企業內部的各種消防設施、個人防護用品要能熟練使用。
3.落實電氣防火防爆措施
(1)甲、乙類生產場所的電氣設備要選用防爆型電氣設備,線路敷設采用電纜或鋼管布線。
(2)采取可靠的防靜電措施,將容易積聚靜電荷的金屬設備、管道或導電性能良好的設備管道等良好接地,以導除靜電。防靜電接地每處的接地電阻不宜超過30C1。
(3)有爆炸危險的廠房及其他建、構筑物,應有防止直接雷擊的防雷裝置,其接地電阻不宜大于10Q,有爆炸危險的廠房、車間內的金屬物,都應良好接地,并和電氣設備接地公用,接地電阻應不大于10歐姆。
4.消防器材和個人防護用品
根據各類化工企業的生產工藝和原料、半成品、產品性質差別,滅火設備配備干粉等滅火器較適宜,并設在各個工段和變電間。針對使用的原料、中間產品、成品具有毒性、易燃易爆性的特性,應考慮為應急人員配備正壓式空氣呼吸器、輕型防化服等個人防護裝備和手抬機動消防泵、無火花工具等消防器材,以供應急使用,從裝備保障上提高企業內部處置化學災害事故的能力。
5.切實整改火災隱患
地方消防部門要針對化工企業加強建筑工程的消防設計審核、驗收工作,從源頭上消除隱患。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特別是高溫季節、火災多發季節、重大節假日的監督檢查,積極主動地介入火災隱患的檢查整治。
6.加強消防安全監管
對未經安監部門設立審批的在建和試生產項目,要立即停止建設和試生產活動,并依法進行安全評價,由安監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安全審查;對符合安全生產要求的,依法補辦建設項目安全許可手續,對不符合安全生產要求的,安監部門要立即下達停止建設或停產整頓執法文書,對經過整頓,仍然達不到要求的,要依法提請政府堅決予以關閉。
針對化工企業的安全管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結合安全許可、隱患排查和安全標準化建設等工作中掌握的情況,對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進行綜合評估和檢查,同一問題未按期整改的,立即下達停產整頓指令,整頓結束后,由安監部門組織專家驗收,驗收合格,恢復生產,驗收不合格,提請當地政府予以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