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工作在臨床一線,工作環境中存在許多物理性、生物性、化學性和社會心理性等職業危害因素,醫護人員的職業安全近年來倍受關注。艾滋病(AcquiredImmuneDeft—ciencySyndrome,AIDS)病毒(HumanlmmunodeficiencyVi—rus,HIV)是醫護人員生物性職業危害因素之一,目前已成為嚴重威脅醫護人員身心健康的職業危害因素。

 

  雖然醫護人員職業接觸感染HIV的概率小,但一旦被感染,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將受到嚴重威脅。因此,上海鋌和就醫護人員為H1V職業暴露職業防護及必備防護用品提供解決方案,以盡量降低醫護人員HIV暴露職業危害水平,保障護士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HIV病毒職業防護

 

  對全科護士進行醫院感染及消毒隔離知識的培訓,充分認識醫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和艾滋病的相關知識防止發生職業暴露和職業暴露后的處理方法。對這類患者的治療護理均安排在最后完成,并相對固定護理人員,護士在操作前要仔細檢查皮膚、粘膜有無破損,如手指破潰或身體不適時應停止護理此類病人。

 

  在手術或接生過程中應注意做好防護措施,如穿專業的醫用防護服、戴護目鏡和醫用防護口罩、帽子、穿鞋套。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足夠的光線,并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銳器盒。禁止將使用后的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

 

  HIV病毒暴露后應急處理

 

  醫務人員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后,應當立即實施以下局部處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黏膜。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局部擠壓。

 

  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用75%酒精、0.5%碘伏消毒液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黏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同時進行患者、操作者的相關的血液監測。操作者發生艾滋病職業暴露后,由醫療衛生機構評估和確定其暴露的級別和暴露的病毒載量水平。實施定期追蹤觀察、實施預防性用藥。

 

  妊娠婦女的HIV感染已成為全球艾滋病流行中最令人關注的問題,母親和嬰兒的預后均不佳,母嬰傳播發生率達7%~40%,其發生主要集中在宮內、分娩期及母乳喂養期。目前,中國HIV的流行正處于快速增長期,育齡婦女感染艾滋病的數目正在增加,艾滋病感染的孕婦也在增加。世界每年有250萬艾滋病感染婦女分娩,每天有2000名嬰兒受感染。

 

  如何護理感染艾滋病的孕婦,以及在護理過程中如何進行職業防護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由于HIV感染者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所以妊娠合并HIV感染者也會增加。這對國內醫護人員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HIV患者向外排泄的血液和體液多,護理檢查及操作也較多,在工作中要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章制度,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加強對病毒防護知識的掌握,學習醫院感染知識,關心愛護每一個患者,取得他們的信任,護理好每一位患者,盡量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