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全稱為布魯氏菌病,它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我國規定為二類動物傳染病(簡稱布病),布病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不同程度的流行,給畜牧業發展和人類的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布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及污染物以及患布病的嚙齒類動物。布病傳播途徑廣泛,可通過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皮膚粘膜直接接觸感染。在我縣的家畜中,以牛、羊、最易患病,且可由牛、羊、傳染于人和其它家畜。布病發病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發炎,引起流產、不孕和各種組織的局部病變。

布病個人防護

人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黏膜感染布病。布魯氏桿菌對日光照、消毒藥及熱敏感,一般消毒藥都有效,所以為了防止人感染布病,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好個人防護

一、在牛羊生產接產時一定要戴防護手套口罩,穿防護服,接產后一定要用肥皂水或消毒液將手、手臂消毒清洗干凈,接產時所穿衣物要及時清洗、消毒;

二、定期對圈舍及牲畜活動場所進行消毒,將糞便清理后堆積發酵處理。圈舍清掃時一定要戴手套和口罩,穿工作服;

三、不生食牛羊肉,不喝生奶,生奶一定要煮好滅菌之后才能喝,牛羊肉煮熟煮透再食用。

布病的防治措施

布病防制工作要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在技術措施上,畜間采取:因地制宜、免疫、檢疫、病畜淘汰為主的綜合性防治措施,人間抓好,三早,即早發現、早治療、早處理。基本方法是控制和清除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及畜群。

家畜進行布病檢疫是針對傳染源的措施之一,一方面為了及時檢出患病家畜,查清疫情的程度和分布范圍,掌握其流行規律和特點,并為制定防治對策提供依據。另一方面為了杜絕傳染源的輸出和輸入,保護清凈地區不受污染,達到有計劃地全面防治布病。

感染布病后的癥狀

布病作為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不僅感染動物,而且也危害畜牧業從業者的身體健康,人感染上布病以后出現的臨床癥狀:發熱、多汗、乏力、關節炎等癥狀,主要表現最明顯的就是低燒,渾身上下無力,嚴重的會影響繁殖系統,失去生育能力。人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黏膜接觸感染布病,治療痊愈一般需要3個月到6個月的時間。 

布病作為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不僅感染動物,而且也危害畜牧業從業者的身體健康。布病的感染人群主要為飼養員、放牧員、接產員、屠宰工、皮張收購者,因此,牲畜布病的防控工作堅持“綜合治理,科學防治,狠抓落實,講究實效”的原則,采取“疫情監測,檢疫監管,淘汰陽性,凈化種畜”的技術措施,使牲畜布病疫情一直保持在穩定控制狀態。

不僅要做到嚴引進,勤檢測,常消毒,而且要提高從業者防護意識和工作技能,控制牲畜布病發生,減少人員感染,維護公共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