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我們暫時度過了疫情“最艱難”的時刻,也已經在“新常態”下經歷了又一個春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疑惑,我們在電視上、新聞里看到全副武裝醫護人員穿著的裝備有什么區別?
醫護人員所需要的工作服大致可分為醫用防護服和隔離衣。雖然都有防護的作用,但兩者在面料、設計、穿戴方式和性能上都有很大差異。今天就為大家簡單梳理了醫用防護服和隔離衣的作用與區別,看看這道防線是如何保護醫護人員的。
如何定義醫用防護服和隔離衣
按照中國國家醫療器械分類目錄的定義,醫用防護服是由一種或多種對病毒氣溶膠、含病毒液體等具有隔離作用的面料加工而成的衣服,屬于II類醫療器械,需要由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審查批準后頒發醫療器械注冊證后才可進行生產與銷售。
而隔離衣通常采用非織造布為主要原料,經裁剪、縫紉制成,一般都是非無菌提供,一次性使用,屬于I類醫療器械,僅需提交備案即可。
二者從預期用途上來講,也有很大區別的。醫用防護服用于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穿的職業防護衣,以阻止來自患者的病毒隨空氣或液體向醫務人員傳播。而隔離衣是用于醫療機構門診、病房、檢驗室等作普通隔離。
在設計上有什么不同
醫用防護服都是連帽連體設計,能夠包覆頭部、軀干、手部及腿部,提供全方位的防護;而隔離衣通常是反穿衣的設計,方便醫護人員日常穿脫使用,但無法提供防護服那樣全面的防護,保護范圍為頸部到膝蓋。
產品標準的對比:
醫用防護服按照GB19082《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技術要求》執行,其中抗靜水壓、沾水測試、抗合成血液穿透性、過濾效率等幾項測試項目代表了防護服對體液、血液及生物氣溶膠的防護性能;微生物指標則是避免了對患者的二次感染,使防護服在有微生物要求的場景中使用。而大多數隔離衣性能測試并不包括這些測試項目。
在使用上的區別:
在臨床使用中,應根據診療工作的需要,來選用醫用防護服或隔離衣。
按照WS/T 311-2009《醫院隔離技術規范》,下列情況應該穿防護服:
(1)臨床醫務人員在接觸甲類或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傳染病患者時;
(2)接觸經空氣傳播或飛沫傳播的傳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
按照WS/T 311-2009《醫院隔離技術規范》,下列情況應該穿隔離衣:
(1)接觸經接觸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傳染病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等;
(2)對患者實行保護性隔離時,如大面積燒傷、骨髓移植等患者的診療、護理時;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時。
同時,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的建議,在新冠疫情期間以下人群需穿符合規定的醫用防護服: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轉運人員、尸體處理人員、環境清潔消毒人員、標本采集人員、實驗室工作人員、流行病學調查人員、隔離病區及醫學觀察場所工作人員。
所以,合適且符合要求的防護服是保護醫護人員的最后一道防線,保護醫護人員免受病毒的感染。
疫情尚未結束,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做好日常的防護,保障我們自己的安全。
文章來源于:杜邦個人防護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