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埃博拉出血熱尚沒有疫苗可以預防,隔離控制傳染源和加強埃博拉個人防護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熱的關鍵措施。
病例和接觸者管理
一旦發現可疑病例,應采取嚴格的隔離措施,以控制傳染源,防止疫情擴散。
密切接觸者是指患者發病后,可能接觸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人員,如陪護、救治、轉運患者及尸體處理等人員。對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和醫學觀察。醫學觀察期限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醫學觀察期間一旦出現發熱、乏力、咽痛等臨床癥狀時,要立即進行隔離,并采集標本進行檢測。
病人死亡后,應盡量減少尸體的搬運和轉運。尸體應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時焚燒或按相關規定處理。需作尸體解剖時,應按《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尸體解剖查驗規定》執行。
醫院感染控制
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的要求做好院內感染控制。
1.個人防護用品
在標準防護的基礎上,佩戴醫用口罩或專業防毒面具,以要做好接觸防護和呼吸防護。
2.污染物嚴格消毒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嚴格消毒,可采用化學方法處理;具有傳染性的醫療污物(污染的針頭、注射器等)可用焚燒或高壓蒸汽消毒處理。
穿戴醫用防護服盡量避免醫護人員直接接觸疑埃博拉出血熱病人的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作業后用清水或肥皂水徹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徹底清洗;粘膜應用大量清水沖洗或0.05%碘伏沖洗。
3.實驗室安全
所有涉及埃博拉病毒的實驗活動應嚴格按照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有關規定執行。
采集標本應做好個人防護。標本應置于符合國際民航組織規定的A類包裝運輸材料之中,按照《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要求運輸至具有從事埃博拉病毒相關實驗活動資質的實驗室。
開展相關實驗活動的實驗室應有相應的生物安全級別和實驗活動資質。相應實驗活動所需生物安全實驗室級別應符合《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的規定,病毒培養在BSL-4實驗室、動物感染實驗在ABSL-4實驗室、未經培養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實驗室、滅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實驗室、無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實驗室中進行。
4.其他
流行病學調查主要包括調查病例在發病期間的活動史、搜索密切接觸者和共同暴露者,尋找感染來源。
除了做到以上幾點,鋌和安全防護覺得還有注重開展公眾宣傳教育,做好風險溝通,積極宣傳埃博拉出血熱的防治知識,提高公眾自我防護意識,及時回應社會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