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照射通常是指放射性物質經由空氣吸入、食品食入,或經皮膚、傷口吸收并沉積在體內,在體內釋出α粒子或β粒子對周圍組織或器官造成照射。
內照射防護的基本原則是制定各種規章制度,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如穿戴安全防護用品,阻斷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的各種途徑,在最優化原則的范圍內,使攝入量減少到盡可能低的水平。
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內的途徑有三種,即放射性核素經由食入、吸入、皮膚(完好的或傷口)進入體內,從而造成放射性核素的體內污染。內照射防護的一般方法是“包容、隔離”和“凈化、稀釋”,以及“遵守規章制度、做好個人防護”。
在開放型放射操作中,“包容、隔離”和“凈化、稀釋”往往是聯合使用。如在高毒性放射操作中,要在密閉手套箱中進行,把放射性物質包容在一定范圍內,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體積和表面。同時要在操作的場所進行通風,把工作場所中可能被污染的空氣通過過濾凈化經煙囪排放到大氣中得到稀釋,從而使工作場所空氣中放射性濃度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這兩種方法配合使用,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內照射防護主要考慮阻斷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的途徑,主要措施有以下三點:
(1)防止放射性物質經呼吸道吸入。呼吸道吸入是造成體內放射性污染的主要途徑。在這方面的主要防護措施有:增加室內通風、使用通風櫥或手套廂、進行濕式作業等。一般情況下可佩帶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必要時要帶防毒面具等呼吸防護用品。
(2)防止放射性物質經食道進入體內。食入被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物和飲水,是造成體內放射性污染的另一個途徑。所以要加強對水和食品的監測,禁止在工作區或污染區進食或吸煙。注意防止手的污染。
(3)防止放射性物質經體表進入體內。皮膚被污染后,除會對皮膚造成照射外,放射性物質還會通過正常皮膚或傷口進入體內,造成內沾染。應避免皮膚與放射性物質接觸,為此可穿戴一些個人防護器具,如輻射防護服、工作帽、防護手套和防護鞋等。離開工作場所和污染區時,要徹底清洗,要特別注意一些特殊部位的清洗。洗消前后都應進行體表監測。
最后,上海鋌和認為企業不單要做好人員內照射防護,更要注重內照射的預防發生, 保護環境防止放射性污染,達到內照射防護目的, 必須采取綜合措施。應從工作場所的選址、設計、建造、室內配置、設施、個人防護、放射源的安全包裝、運輸、安全操作規程和廢棄物處理等等各個環節進行。